最後交易者:美國央行力挽金融狂潮的新角色最後交易者:美國央行力挽金融狂潮的新角色 The New Lombard Street: How the Fed Became the Dealer of Last Resort
  • 作者:佩里.梅林
  • 原文作者:Perry Mehrling
  • 譯者:劉忠勇
  • 出版社:經綸天下出版社
  • 出版日期:2012年06月14日
  • 語言:繁體中文 ISBN:9789868703926
  • 裝訂:平裝


定價:300元     網路價:270

哪裡買:最後交易者:美國央行力挽金融狂潮的新角色 





  金融風暴還會再來,我們得知道央行該怎麼辦。
  保險商不解,銀行CEO也不清楚的,
  這一本書就讓讀者搞懂,FED對抗金融危機的脈絡。

  重要的是,如何因應捲土重來金融海嘯,本書也提供貨幣觀的解方,央行在教科書中的角色要因此改寫,由「最後貸款者」成為「最後交易者」。

  白芝浩(Walter Bagehot)1873年鑑於倫敦銀行業崩潰而出版的《倫巴德街》(Lombard Street),簡扼闡釋央行為什麼要當最後貸款者(lender of the last resort),以確保信用體系處於風雨飄搖之際的流動性。白芝浩的著作立下了原則,對於定位現代央行的角色,尤其在危機時期的角色,裨益良多。不過,近年的全球性金融崩潰,形成前所未見的考驗。有鑑於此,《最後交易者─美國央行力挽金融狂瀾的新角色》(The New Lombard Street,原文直譯指新倫巴德街)列舉必要的創新原則,以因應當今市場的動盪,好重建金融體制。

  便於讀者了解今日危機是怎麼來的,作者佩里.梅林(Perry Mehrling)追溯聯準會1913年成立以來,美國銀行業體制內形成的概念和制度。他解釋聯準會如何自英國和歐洲汲取典型的央行智慧,並加以調整,以配合美國獨特且活躍的金融狀況。梅林也陳明,聯準會不知不覺扮起了最後交易者(dealer of last resort),為的是要確保證券市場的流通性,證券市場也正是近年金融危機最激盪的市場。迄今,危機餘波盪漾,聯準會不得不以史無前例的方式來調整,也必須要有一套可依循的新原則。在《最後交易者》中,梅林倡議回歸央行典型的「貨幣觀」,從貨幣市場來評估風險,並重振金融體制的信心。

作者簡介

佩里.梅林(Perry Mehrling)

  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經濟學教授,著有《費雪.布萊克回憶錄》(Fischer Black and Revolutionary Idea of Finance) 和《Public Interest: American Monetary Thought, 1920-1970》

譯者簡介

劉忠勇
 
  中山大學外文系畢,任職新聞編譯逾15年,待過中央日報、經濟日報、彭博社。譯作之餘也替老兵留史,著有《落葉成泥:中華民國傘兵作戰史》和《頂好!出死入生的中美突擊隊》。



目錄:

目錄
誌謝
譯注導讀
前言
貨幣觀點
從危機得到的教訓

壹、倫巴德街 今昔之別
信用的內在不穩定性
老倫巴德街
新倫巴德街

貳、當前體制的由來
從國民銀行體系到聯準會
戰時金融到崩潰
經濟大蕭條和戰時的非商業授信

參、管理的年代
貨幣政策與就業法
傾聽學界的聲音
貨幣的華爾拉主義
不同的看法

肆、交換契約的學問
貨幣交換和未拋補利益平價狀態
美麗新世界
當代金融學到當代總體經濟學

伍、交易商在做什麼?
貨幣市場之內
資金流動性及市場流動性
危機的解構
貨幣政策

陸、從危機學到教訓
吉米.史都華的「影」響
莫爾頓─馬汀的壓力測試
最後交易者

結論
註解
參考書目
索引 




熱門書籍:


預見未來:王伯達的思考力與全球五大浪潮(博客來獨家軟皮精裝版)

囂張的美元:美元的興衰與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(博客來獨家 限量軟皮精裝版)

經濟指標告訴你&沒告訴你的事

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

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

資料來源:博客來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佩里.梅林
    全站熱搜

    autobuy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